清华大学: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 文章来源: 时间:2018-04-17 点击数: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对我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当前,学校正大力开展“学总书记讲话精神,谋新百年科学发展”主题活动,深入总结经验,精心谋划未来,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加快发展步伐。

一、坚持根本任务不动摇,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中央16号文件,按照“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基本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学生党建和集体建设,学生党员比例持续提高,在同学中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创造了兵器6班“党员是永不换届的班委”等新经验。以重大活动为契机,因势利导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参加国庆60周年游行的5000多名学生中建立临时党组织,2000多名新生组成“毛泽东思想”标语方阵,八天七夜出色完成任务,申请入党新生人数同比增长70%。开展“科学发展,成才报国”和“传承百年精神,投身复兴伟业”主题教育活动,每年13000余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学生个性化成长匹配资源,不断完善学生发展支持体系。从战略高度全面推进就业引导,近5年赴国家重点单位毕业生比例从60%增至80%,赴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人数翻了两番,“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已成为清华学子人生选择的主旋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研究型教学、探究式学习、国际化交流着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育人特色,促使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先后推出新生研讨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实施“未来学者培养计划”等项目,提升博士生创新能力,促进硕士生多样化成长。开拓国际化培养渠道,2010年全校近50%博士生和30%本科生有海外学习交流经历;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校留学生达3200多名,其中学位生占70%。近年来,累计当选国家教学名师15人、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90门、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01篇、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9项。

确立优势转化战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清华新百年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战略”主题召开第23次教育讨论会,发动全校深入研讨形成共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优势转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在保持和增强办学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展渠道,建立相应机制,努力将学科、师资、科研、国际合作、办学条件、社会支持等各方面优势自觉、主动、优先地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优势,努力引导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二、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

优化布局,重点推进,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高。着力完善综合性学科布局,目前我校设有16个学院56个系,覆盖理、工、文、史、哲、法、经、管、教、医、艺等11个学科门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在2007年全国重点学科评估和2007-2009年第二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我校12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2002年起逐步建立常态化的学科国际评估制度,健全科学长效的学科发展和动态调整机制。2010年开展了10多个学科的国际评估,我校人才培养质量获得高度评价,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受到充分肯定,若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方向被认为达到了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明确“顶天、立地、树人”科研宗旨,面向学术前沿,服务国家战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和学术评价机制改革,围绕原始创新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在科研实践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基础研究,9年来共主持27个“973计划”项目,涌现出一批创新研究群体。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主持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研制与建设,成为唯一负责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高校。2003-2010年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122项,其中一等奖3项。据ESI统计,2001年以来我校3万多篇论文被收录,数量在全球4618个学术机构中列第51名。9年来累计获专利授权5600多项,其中境外专利1860项。积极推进与世界名校和科研机构的国际合作研究,发起建立了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等机构,积极参与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三、坚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导向,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和协同创新,有力推动区域科学发展。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多种形式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我校企业合作委员会成员增至190多家,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机构90多个。清华科技园成为国家唯一的A类大学科技园,吸引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000余家,辐射近30个城市及地区。加强与兄弟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20多个省区市紧密合作,先后共建4个地方研究院,有力促进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口支援青海大学10年来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又牵头对口支援新疆大学。以科研成果和艺术设计助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发挥专业优势援助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

发展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努力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积极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坚持“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方针,形成管办分开的管理模式,教育培训品质不断提升,2010年培训学员10万余人次,社会效益显著增加,我校成为教育部首批“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推进公益性教育服务,在27个省区市建立992个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覆盖90%的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累计培训逾100万人次。针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开展政策咨询和规划研究,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积极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研究,5位清华教师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和国务院的表彰。

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在师生中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努力贯穿和落实到学校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加强校史研究和宣传,引导师生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优良传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行胜于言”校风,积极倡导“人文日新”,在清华精神的激励下教书育人、奉献学校,奋发成才、报效祖国。构建课程、讲座和实践活动并重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开设了8个课组数百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邀请国内外名家每周举办“新人文系列讲座”,推动学生提高文化品位、促进文化养成。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读清华”名人周、研究生文化艺术节、时代论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清华园始终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2008年新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有8名教师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担纲编写6部重点教材。承担的重大研究项目逐年增加,《清华简》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经管学院在国内率先通过国际上对工商管理教育(MBA)的三大认证。国情研究中心内部刊物《国情报告》累计被中央领导批示约百次。创办经济、社会、国际安全等高端论坛,目前已举办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9期、国际安全论坛6期,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清华教师发布的《建设碳排放公正的世界》等研究报告被多家国内外媒体全文发表。

五、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认真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培养、引进、支持、流动等各项措施,努力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积极落实“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和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百人计划”、“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等学校人才计划,在全球范围吸引学术大师和知名学者,大力培养、集聚中青年领军人才,推动教职工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校教师中杰出人才的比例大幅上升,目前有中科院院士37人、工程院院士34人、国家教学名师15人、“千人计划”入选者53人、长江学者15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9人。

尊重、激励和服务人才,以高层次人才推动事业发展。引进的学术大师和领军人才发挥了突出作用,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积极吸引优秀人才来校任教,推动高等研究院迅速发展;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主持创办理论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着力培养未来计算机科学领军人才;美国工程院院士萨文迪教授10年来带动我校工业工程学科进入了国际前沿;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施一公来校后继续在结构生物学前沿开展探索,并积极推动生命学院、医学院人事制度改革。同时,校内中青年人才迅速成长、脱颖而出,生物系孟安明、化学系张希、土水学院王光谦、医学院程京等40多岁的教授先后当选两院院士,核研院研究员张作义担任了国家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总设计师,计算机系教授吴建平获国际互联网领域最高奖“乔纳森•波斯塔尔奖”,工物系教授康克军主持完成的两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一等奖,还有一批中青年教师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或讲授的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辛勤奉献。

六、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的发展道路

创新发展模式,把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统一在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倡导“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不唯他、只唯实”的思想作风,遵循“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原则,深入探索高等教育规律,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持续推进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体制机制、后勤服务等各项改革,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健全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大大激发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明确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总体办学思路和“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正确认识和处理各办学要素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共性与个性关系、当前与长远关系、物质条件和精神力量的关系,逐步形成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正确把握学校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世界方位,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在与国外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中比较借鉴,促进自身发展,提高办学质量。近年来,我校加入了多个国际洲际大学组织,与100多所世界名校开展了互派交换生、联合科研等实质性合作,在多所世界一流大学举办了“清华周”“清华日”活动。百年校庆时,我校成功举办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五大洲近40个国家的130余所大学校长共襄盛举,围绕“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进行研讨,形成“清华共识”,集中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提升了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提高学校党建科学化水平,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强保证。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把方向、抓大事、促改革,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制订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党的建设的意见》,以改革创新精神着力加强学校党的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涌现出一大批立足本职、成绩突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作风保证。在今年“七一”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部署,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一步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奋力开创新百年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为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